环球百事通!我小小年纪,腰一把年纪
“二十五六岁的年纪,六十七八岁的腰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在社交平台热门话题页面下,
“腰痛”的话题聚集起了十几万人参与讨论,
对于年轻人来说,
腰椎问题似乎成为了他们需要解决的“头等大事”。
豆瓣“腰椎间盘突出”小组,聚集了8262名“病友”
“26岁,我做腰突手术了”
25岁的最后一天,小余从医院拿到了腰椎核磁共振检查报告。医生一脸严肃地对她说:“要手术,或许还得打钉子。”
“25岁的身体,75岁的腰。”在花了几天消化这个残酷事实后,小余把自己的腰突就诊经历分享到了社交平台,意外获得了很多年轻人感同身受的评论,甚至被拉入了一个叫做“腰不突战队”的群聊。
群里,疼痛是大家共通的感受。有人腰疼好几年,拧老干妈盖子太用力就会疼得“像无数根针扎入身体”;有人屁股连着小腿外侧疼,早上走几十米,脚底自发热,“踩风火轮一样”;也有人腿疼到不能站不能走,在床上躺平两个月,等到第三个月能走了,脚底出现了轻微电流感,“症状仿佛开盲盒”。
除了疼,还有麻木。有人在群里形容,脚麻就像蹲久了厕所突然站起;有人形容小腿“木木的”,好像冻僵了一样。
小余进群时还不到400人,没过多久就近乎满员。新的人不断加入,焦急地在群里询问:“腰疼腿麻怎么办?”“请大家帮我看看我的核磁片子”“该保守还是手术?”“手术有作用吗?”“北京哪家医院按摩效果最好?”
群里有不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,最小的只有18岁。“我这么年轻,失去了跑跳能力,实在是太痛苦了。”
“腰椎间盘突出症”(以下简称“腰突”),这个小时候经常在广告中看见的“中老年疾病”,如今出现在更多年轻人身上。
据多家媒体报道,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,2015年中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人,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占全国总人数的15.2%,发病率仅次于感冒。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,25-39岁之间的年轻人中,“腰突”检出率高达13.93%,相当于每7人中就有1人患上腰椎间盘突出,居各年龄段首位。
“一些年轻人事业还没突出,腰先突出了。”很不幸,26岁的小余成为了其中之一。
疼痛
腰疼是突然到来的。
早晨可能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坐起来,就能听到身体的某处传来一声弹响,在那之后,腰臀处的疼痛像鼻涕虫一样黏住了身体,甩也甩不掉。
起初,很多人没把这事放在心上,照常工作生活。
直到一个月后,右腿开始剧痛,脚掌触到地面就有针扎似的麻疼感。
医生说,腰椎间盘就像是一个填充轮胎,外圈是坚固的纤维环,里面则填充着果冻质地的髓核。腰椎每两节之间都有一个“轮胎”,在减震的同时支撑身体的所有扭曲运动。如果“轮胎”外圈磨损过多,中间的填充物会遭到挤压,发生形变。“轮胎”轻微鼓包叫做“膨出”或“突出”,“轮胎”破了填充物流出来,则叫做“脱出”。
脱出的髓核侵占了本属于脊神经的椎管空间,压迫到控制肢体的神经根,就会引发剧烈疼痛。马尾神经则是人体中比较重要的神经,受到压迫或损伤后,严重时会导致下肢功能异常甚至大小便失禁。
久坐
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在2020年发表的《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》显示,除了腰骶先天异常、遗传等特殊情况,体力劳动、久坐久蹲、驾驶、体育运动等造成的积累性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重要因素。
腰突不是一天形成的。人在平躺状态下,脊柱承载体重压力约为25%,站立时为100%,坐着的时候压力能达到150%,如果坐姿不端正,脊柱承压会达到250%。当腰椎长时间处于过度负荷状态,比如长时间保持坐或蹲的姿势、坐姿和睡姿不对,“轮胎”一直被挤压,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就会加速,最终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症。
今年6月,一国际合作的研究团队针对腰痛分析了1990年至2020年来自超过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疾病、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(GBD)数据,数据显示,近四分之一由腰痛引起的“伤残损失寿命年”(years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)被归因于职业性疼痛,包括长时间坐着或站立。
平日不爱运动,在桌前一坐就是几小时,还常常喜欢盘腿和跷二郎腿,时不时熬夜——这都是腰椎大忌。
社交平台上确诊“腰突”的年轻人分享“腰突”的来源
工作后的运动量更是少得可怜。当代年轻人一旦忙起来,很少有人能坚持每隔40分钟挪一下屁股。更多人窝在工位上一待就是一整天,运动全靠上下班通勤和工作摸鱼接水。下班后筋疲力尽只想在沙发上“葛优瘫”,健身房一周去不了一次。
据《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》,在2017年中国不同省份的年龄标准化腰痛患病率中,北京、香港、澳门占据前三位。《2022中国作息报告》显示,25-45周岁的人,平均每周会工作5.3天,平均每天需要工作8.6小时。漫长的工作时间圈定了人们的活动范围。久坐成为了腰椎间盘突出年轻化的重要原因。
对抗
“腰突”后,年轻人站在治疗的十字路口:保守治疗,还是手术?
对抗“腰突”,不同病人有不同的治疗方法。
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在2020年发表的《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”中国专家共识》中指出,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较好,绝大多数经过康复治疗可达到临床症状的缓解及功能的改善,但可能复发。仅10%-20%的患者需手术治疗。
社交平台上分享手术历程的年轻人
针灸、推拿等保守治疗方式,是不少病症较轻的年轻人的首选。24岁的钱小蚁(化名)是一名瑜伽教师,确诊腰椎间盘突出后,在咨询医生意见的前提下,她选择接受针灸这一理疗方式,“用慢方法治疗慢病,其实也是一个好方法”,钱小蚁这样说道。
同样患有轻度腰椎间盘突出的懒懒,在接受理疗之外,还调整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:更换了相对较硬的床垫、每天定时拉伸肌肉……“游泳对腰部的情况是比较好的,是比较适合有腰椎问题的人去做的,所以我今年游了有大半年的泳。”懒懒补充说。
而除了保守治疗,相对开放的治疗方法也逐渐为更多人所接受。张同学在注射了去水肿的针对性药物后,生活也逐渐回到了正轨。除注射药物外,对于病情相对严重的患者,介入性的手术治疗更能保证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。
社交平台上确诊“腰突”的年轻人
年轻人为了对抗疼痛,还想出来一些其他办法。
为了护腰,有人网上花500元买了一个号称矫正坐姿的坐垫;有人换上了升降桌,办公室放眼望去,起码有10台升降桌;还有人早早购买了腰部按摩器;而打喷嚏“腰突”的王卓,因为在网上分享“腰突”帖子,还被护腰带商家联系,成了“护腰试用官”。
但想短时间内治愈“腰突”,仍然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共存
到最后,年轻人们大都会面对一个事实——“腰突”对人的影响是漫长的。
即使手术后,也很难有想象中的“从此解放,长舒一口气”的放松感,只是将担心从“我会不会下肢瘫痪”转移到“做这个动作会不会复发”。
接受“我再也回不到原本健康的状态”,可能是“腰突人”未来要一直面临的课题。
“腰突”改变了每个人对身体的掌控力。蹲下的动作尽量避免,东西掉在地上,有人蹲下捡,有人跪着捡,“尽量不让腰部受力”。更细致一些的,直接把鞋子换成无鞋带款。
对于女性而言,未来面临着更多考验。妊娠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,怀孕会对腰椎造成很大压力,育儿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和腰椎健康相比,许多事情都要被迫往后靠,所有包含久坐、钻洞、攀爬的项目都与“腰突”人无缘,吃火锅坐一小时就要起来站一会儿。
与“腰突”的斗争贯穿在日常生活中,即使采取了治疗措施,日常不注意,只是打个喷嚏也容易复发。
很多患者收到的建议是:“趴着等它自愈吧”,但更多“腰突”人的真实生活是,即使再疼,明天还是要按时起床上班。
央视网综合中国青年报(余冰玥)、澎湃新闻
来源:央视网
标签: